演中方丈開示
• 參禪兩大重點 「起疑」、「不給答案」。
參禪的首要重點是「起疑」。當你提問「拖死屍是誰?」但心中不疑,好像完完全全知道自己是誰,那基本上,你就無法參究下去了。其次,參禪的第二個重點是「不能給答案」,包括心中隱隱覺得有答案都不行。當你一旦有答案,就不會疑下去了。有些人一問「拖死屍是誰?」就自己回答「是我啊!」再問「拖死屍是誰?」又再答「四大本空!」、「五蘊無我啊!」就這樣邊問邊給答案。接著,索性張開眼睛,看看大家,看了一會兒,心裡就想:咦!這些人還沒找到答案,我卻已經知道了。我已經知道我是誰了,大家都是笨蛋嘛!結果當然已經離開參究,話頭也提不起來了。所以,若參禪時覺得自己知道答案,肯定會參不下去。每次提問時,絕對都會覺得沒意義,也會感到無聊,心中甚至還會想「為什麼要問是誰?」實在很無聊。
如果沒把自己的知見去掉,參起禪來,便是件極痛苦的事。這種情況,有可能因為過去看了太多經典、懂得很多,還可以給別人授課,跟人家抬槓,參起禪來就有苦可受了,很容易落到腦筋裡面。因此,參禪之前,務必把這些通通放到一邊,下定決心來參究,否則就會越參越無聊,最終還可能「罷參」。是以,參禪第一個重點是要「起疑」;第二個重點在於「不能給答案」。
其實,有時候我們會覺得,經典義理看得很多,就表示懂很多。然而,即便你窮盡一生,將所有時間用在研究經典上,還是不可能達到阿難的程度。佛陀一說法,阿難就能即刻記在腦海中,佛陀滅度後,阿難擔任經典結集的重要一員,因此阿難理當勝過大家百千倍。然而,就在佛滅度之後,當大迦葉召集所有阿羅漢前來結集經典時,起初阿難心想,不論世尊說甚麼,他都能一字不漏地記住,結集經典當然少不了他。但大迦葉卻當眾指責阿難道:「餘垢未盡,不可住此!」阿難心懷愧疚,只得表示自己會深切反省。
當天晚上,他發奮用功,把一切放下,時至中夜,想要躺臥下來休息時,頭一觸碰到枕頭時,就開悟證果了。於是,阿難立刻去找大迦葉,迦葉卻緊閉房門,要阿難從鑰匙孔進入房內,果然,阿難便如是進入,這樣的神通力證明他已證得果位,迦葉便讓他升師子座,講述經典,協助經典結集。
透過這個故事,可知阿難是被大迦葉所逼。他本來想,我是佛陀的堂弟,縱然不用修,佛陀也可以加持我。因此,他雖然跟著佛陀那麼多年,也只證到初果而已,從未想過死心塌地去修,以為待在佛陀身邊,憑佛加持,就可以省掉這些修行。沒想到,被大迦葉這麼一逼,就積極地用功起來,最終還證了聖果。
所以,參禪也一樣,都是靠「逼」。每個人都會覺得,進入佛門心很平靜,但回家後遇到煩惱還是一樣煩惱,內心就平靜不了了。這證明經典雖懂得多,內心還是不平靜。就好比阿難,帶著僥倖心理。因此,我們在參究過程中,一定要將種種知見,以及過去所看的經典義理,通通拋在一旁。來到這裡,就要好好提起本參話頭來參究。
那究竟要如何參呢?有些人以為,既然問「拖死屍是誰?」,便乾脆觀想一個穿著清朝服裝、額頭貼著符咒的殭屍,在那邊跳動。還有些人假想一具木乃伊,拖著木乃伊邊走邊問。從昨天晚上到今天,有沒有人想過這樣的事呢?或者,有沒有人想著拖死屍是甚麼樣子?幸好都沒有!
在東南亞帶禪修時,有些初參就曾這樣問:師父!拖死屍的人是穿清朝衣服?還是長得像木乃伊呢?我就反問他:那老外是不是要想著吸血鬼啊?!要知道,參禪絕不是這樣的。這句「拖死屍是誰?」只是一個工具、一個主題,目的在於令參究者起疑而已,萬不要在「拖死屍」上面做文章。倘若你一邊參,一邊觀想死屍長什麼樣,那就錯用方法,同時也就無法在內心起疑了。
我們參「拖死屍是誰?」目的是要起疑,內心不能給答案,也不能觀想。那要怎麼作工夫呢?關於這點,來果禪師形容說,參禪的「疑」就好比日常生活中,你迎面看到一個人走過來,你看到了他,他也見到了你,對方喊了你的名字「某某某,你好!」然後就走開了。你感覺這個人很面熟,卻想不起到底在哪裡見過?此時,心裡會有一股不明白、不清楚,但卻又很想把它弄清楚的想法。也就是,單單在心裡提問:「這個人是誰?」就已包含了內心裡產生不明白,又很想弄明白他是誰的狀態,這就是「疑念」。
參禪就好比這樣,當我們提問「拖死屍是誰?」,心中包含了不清楚、不明白,也包含了想把它弄清楚、弄明白的力量。如果提問「拖死屍是誰?」卻沒有包含不清楚、不明白,也沒有包含想把它弄清楚的力量,那表示,你提話頭完全沒力量,只是在念著「拖死屍是誰?」而已。因為你沒有在參,也沒有在疑,這是完全沒效果的。這跟念佛是沒兩樣的,念佛是單純的念,念到最後,一心不亂而已。
但參禪和念佛不同之處在於,雖然在提話頭,但提話頭的同時,心裡卻已經在疑著。關於這個「疑」,起初我們提問「拖死屍是誰?」,產生了不明白,這個不明白的狀態無法維持很久,你必須再重新提問「拖死屍是誰?」,讓它繼續產生不明白,又很想弄明白的力量。這樣一而再,再而三的提問和疑著,心中的「疑」才能疑上加疑,久了之後,疑情自然就生起來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