演中方丈開示

• 了生脫死的「迫切心」

參禪若了生脫死的心比較迫切,那麼參起禪來就比較容易。佛陀在尚未出家,仍是太子時,在四城門見到了老病死苦,於是便放棄王位,一路尋求真理,為的就是要解決生死的苦迫。而學佛究竟學什麼?無非就是要像太子一樣,尋求真理!

當然,我們現在學佛,早已不像太子時代那樣辛苦。他經過五、六年尋師訪道後,來到尼連禪河的森林中修習苦行,日食一麻一麥,目陷鼻高,顴骨顯露,身形消瘦,面目全非。而後,太子卻逐漸明白,苦行僅是使肉體受苦,卻讓人更加執著肉體,而不能斷除煩惱妄想,也不能滅卻生死愛欲,長此以往,終不能解脫。於是,他步入尼連禪河中,讓清淨的流水,洗淨身上的垢穢;但是,身體瘦弱的他,卻因長期苦行,而疲乏無力地倒在岸邊。

此時,恰有一牧羊女見到太子,心生同情,取來乳糜供養他。稍稍進食後,其身體各處的機能,逐漸恢復起來。於是,釋迦太子便渡過尼連禪河,在菩提伽耶的一棵菩提樹下,一心端坐,反覆問著:「人生為何有苦?苦的根源是什麼?」,而後生起大疑情,七七四十九天後,夜空中的一顆流星劃破天際,剎那從眼根觸破疑團,令其悟道!

成道後,佛陀說法四十九年,教導了許多修行方法。我們若直接按世尊教導的方法學習,就能解決老病死苦。我們學佛的唯一目的,就是要解決老病死苦,沒有其他的目的。倘若學佛參禪是為了得到什麼,那麼基本上,已跟世尊的教導背道而馳了。

從世尊入滅後,佛教隨著傳播路徑不同,逐漸演變成南傳和北傳等不同形貌。禪宗公案從達摩祖師與二祖的對話開始,乃至後來禪門師徒間的對話,而致使開悟的過程,將它收集起來,共有一千七百零三則,稱之為「公案」。

到了南宋時期,大慧宗杲提倡「看話禪」。他強調參禪要起疑情,以一則公案參到底,最後疑情爆破而開悟。目前,我們都以祖師慣用的公案來參究,比較有名的是:「狗子無佛性話」,很多人參究這則公案而開悟,即「僧問趙州,狗子有佛性也無,州云無」。那位僧眾就一直疑著「因甚道無?」以白話來講,就是有位僧人問了趙州禪師:狗子有沒有佛性,趙州回答無,那僧人就十分疑惑,分明一切眾生皆有如來德性,為什麼偏偏說無呢?於是,他內心就產生一股不明白,為什麼說無呢?為什麼說無呢?……就這樣,一直不明白、不清楚,可是卻又很想知道,很想弄清楚為何趙州答無?所以,單單提問「因甚道無?」,就已經包含了不明白、不清楚。故其僧到此,疑情就重,行也疑「因甚道無」?坐也疑「因甚道無」?著衣吃飯也疑「因甚道無」?動靜寒溫也疑「因甚道無」?苦樂逆順也著「因甚道無」?

所以,從禪宗語錄和祖師參禪的過程來看,他們都是以一則公案參到底,參到起疑情,參到疑情觸破而開悟。除了「狗子無佛性話」這則公案以外,還有「生從何來?死向何去?」、「萬法歸一,一歸何處?」以及目前大家所參的「拖死屍是誰?」。由此可知,公案是一個話題、主題,目的無非是要讓參究者生起疑情而已。

而我們就採用「拖死屍是誰?」這則公案作為參究主題。有些禪和子問道:師父!古來有這麼多公案,為何偏偏要用「拖死屍是誰?」這則公案,感覺不吉利、很恐怖,而且也很難聽?怎麼就不選個好聽點的?現在,很多禪堂都用「念佛是誰?」作為公案,我們怎麼不用呢?

其實,「拖死屍是誰?」這個公案,和我們息息相關,目前我們還有一口氣在,是具「活死屍」;哪天當一口氣不來、斷氣了,就名符其實是具「死屍」而已。因此,我們就借用這則「拖死屍是誰?」的公案,來追問著「到底拖著這具死屍的是誰?」來讓我們起疑。